昭通扎实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夫任物之真性者,其迹则六经也。
在儒家中国的历史记录中,政治与教化的内在勾连甚至合一努力,是其思想书写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⑦这就不仅将儒家元典以内圣外王主旨区分出了主次有别的不同层次,而且将内圣外王所依托的经典及其宗旨之贯通关系明确地突出出来了。
无论这样的验证是在非民主政制中表达的政治期待是否能够兑现的意义上,还是在民主转型中它如何呈现为一种行动逻辑,或是在民主转型完成后它给出了中国传统政制之转向民主政治的跟进性论证。内圣的归内圣,外王的归外王,应当是儒学完成道德与政治分流运行之现代蜕变的突破性标志。不过,一旦明确儒家的核心命题是内圣外王,并且在得到系统阐释以后,这一命题就上升到是否儒家的判断标准的最高思想位阶。政治与宗教的边际界限之相对清晰,从结构上讲,是因为宗教诉诸的神圣力量与政治诉诸的人间力量不同,宗教求诸神的裁决与政治追求的执掌权力有异,宗教依赖于教会组织维持和扩展与政治依赖于科层结构延续迥别,宗教仰赖教徒信仰与政治仰赖成员利益取向异趣。④此处概括系归纳、提炼梅广论文的分析。
(14)杨泽波:《坎陷开出民主不同理解九种——关于牟宗三坎陷开出民主论的不同理解的评论》,载《天府新论》,2014(1)。在人为自己立法大背景下的理性政治与法权建构,凸显了从本质上不同于古代与中世纪的立宪民主制。总的来讲,在朱熹看来,《论语》或者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所有的领域,不管是人生的领域、政治的领域、文化的领域,行动方面、言语方面,都有一个理在后面,要把这个理呈现出来,这就是朱子注《论语》,当然也包括注四书的主要的动机。
我前面讲到了我们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冯友兰先生在三十年代的时候写了一本著作,叫《中国哲学史》,有上下两卷。这又出现了一个理字,这是第二次出现。这讲的是道德仁艺,这是非常有名的一段。这种理学观不是我们今天很多学者所指责的那样,所谓的理学家把理的观念都生生的套在孔子的身上。
我们在读侍坐一章的时候,孔子说,你们老说平时没有人认可你们,不得志,那假定有机会了得志了,认可你们了,那怎么样?子路马上就出来说,如果让我管一个国家,那我很快就把它搞起来,把它搞好,让它秩序井然。这段里边写得很有趣,所以那个《非常师生》里边特别抨击我们当下的这个教育,一个老师在上边讲啊讲的,下面的同学们都没人听的,而且特别死板,但是孔子的课堂就不一样,孔子与四个同学讲课、聊天啊,你看曾点他正在干什么啊,他正在弹琴啊,他在鼓瑟,师生们在谈话,他在旁边弹钢琴。
所以前不久在我到重庆的时候,就想今天来讲人工智能的发展和生物技术革命带来的人类社会可能的前景这样一个问题。所有人说了算,那谁说了算呢?通过程序,通过民主、协商这些程序性的建设达成共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建设的资源、理论的基础,我们从学理上面来完成这样一个建设。理学世界观这样一种世界观和经学世界观是不一样的,经学时代世界观以圣人崇拜为前提,以文字的解读为表现形式。当然,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不是有谦虚的意思在里面,圣与仁我岂敢当啊,连仁者都当不上啊。
特别是前不久,大家都知道的南方科技大学一位青年科学家基因编辑婴儿的事情,对不对?这件事情引起了整个人类的震惊,就是在伦理、法律诸方面可能都挑战了我们人类的底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李泽厚老师的这个《论语今读》与朱熹的这个《论语集注》就明显不同,具有非常不同的意义。真要感谢当今互联网,就在我们的讲座即将举行的前几日,我竟然在微信上看到了辉煌学弟。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
他说:道者,事物当然之理。我最早看的不是这个本子,这个是我第二次买的另一个本子,这个是2012年有一次我在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的时候,我在他们书店里边买的,七年前了吧。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领悟到《论语》应该是人们进入五经的一个入口,也就是说《论语》可以看作是一种导论性的。我读了《论语》之后,也感觉到,像孔子这样一个好老师,也是得益于一大批像子路、颜渊、子贡这些好学生。
书其实都像维特根斯坦的梯子一样,都可以把它扔掉了。这是我讲到朱熹在对《大学》的《格物补传》之中所完成的一次思想的重大革命,他革命的成果就是理学观的建立。我想这一点的话,应该说也有他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孔子他在去世之前,因为道不行,所以感到非常悲催,心有不甘,因为他的儿子孔鲤也去世了,颜渊也去世了,子路也去世了,感觉到自己来日无多。他有一天可能想子贡了,后来子贡来了。这样一种解释是不是进了一层?所以在孔子那里只是直观上领悟到了这个仁字,但是在朱熹这个地方它就变成了一个事物的道理、一个事理在里头。
或者像赫拉利在他的《未来简史》里面所说到的神人的出现,就把我们人类超越了。回到两千五百年前意味着什么呢?这里要做一个比较文化史的对比,什么叫比较文化史呢?我们今天有能力放眼当时地球的人类文明,这是孔子当时看不到的。
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这里的愿学焉非常有名,做什么事情,虽不能,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包括玄子刚才在节目表演中讲到的那些最前沿的一些新生事物对我们社会的冲击,包括我讲到的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对我们人类的冲击,可能会颠覆我们习以为常、认知为永恒真理的那些规则,包括道德、法律、人情世故、亲情,等等。
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所以,当我们回到朱熹的历史场景时,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文化迎来了历史转进的节点,这样的节点我个人认为不是要通过《论语集注》来理解,而是要通过四书之一的《大学》来理解。
那就写文章,我写过三篇文章来怀念杨老师,怀念他这个人,也怀念他的学术,更重要的是继承和传承他的学术精神。就浅层的因由论,两千多年来人们关于《论语》的解读实在太多了,很难一下子阅读遍。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我们今天读书挺难的,一本书最少也10万字以上,比如俏萍写一本书,她的那个小说至少有10万字,写2万字都不好意思说,因为觉得太少了,那人家整个《论语》就是1万多字。
当然我后面要讲到的,比如说李泽厚先生特别标了一个题目,叫做孔子对话录,就如《论语今读》,他特别点了一个题叫做论语对话录。因为当年祭祀孔子那些墓碑都在文革的时候被砸断了,我看见那些斑斑痕迹,无限的感伤。
所以我想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留下的这样一部《论语》,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空里,为什么经久不衰啊?在不同的时代里面被人们所研读,且研读出不同的内容来,我想实际上这就是人类本身,人文本身。那么具体怎么来讲呢,简单来说,戴震对理的批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第一个是从正面的方向来说,或者说从理论上来讲,理学家们认为理是当然之理,但是戴震认为理并不是当然之理,理不过是人的情欲而已,当然也可以说是经过今天哲学的还原吧,那么你们说的理,你们说的那些关于理的说法,其实经过还原之后都是你的理,前面是有所属关系的。
孔子对自己学生要求挺高的,他认为就是颜回好学,其他人都不怎么样,但是好学的学生死得早,所以现在没有了。正是在对他们的关注和解读、阐释里,我们开创自己的时代,开始自己的人生,开始自己的理解世界之旅。
李泽厚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两德论:社会型道德,宗教型道德。两千多年以来孔子一直被当作圣人,但新文化运动就是批孔了,所以孔子形象被污名化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我们是中人,我们需要学习,下学而上达。
那么谁来给这个镇命名呢?命一个什么样的名?我推断啊,当然这是我胡思乱想的,估计当时有一位读书人,熟悉《论语》。我们今天主要从这个角度来领会朱熹是怎么来注《论语》的。
如果说朱熹的《论语集注》还有很强的传统学术的色彩的话,那么李泽厚老师对《论语》的注解就为我们现代思想和文化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但是要记住它依然是立足于《论语》。盖圣门教不躐等,子贡至是始得闻之,而叹其美也。
那天人特别多,好像是周六还是周日,人特别多。但我们今天所看的《论语》都是注释,是吧?都是10万字、20万字、30万字的注释,这些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弟子们所编篡而成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